深度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与知识产权运用研讨会成功举办

  • 供稿人:文/王千予 图/李宜育
  • 发布者: 任新鑫
  • 创建时间: 2025-07-16
  • 27

        2025年7月14日至15日,由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知识产权学院主办、中国科学院发展规划局知识产权管理处支持的“深度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与知识产权运用研讨会”在北京怀柔顺利召开。

        会议第一阶段由国科大知识产权学院教授唐素琴主持。中国科学院发展规划局知识产权管理处处长韩永滨在致辞中,首先对参会专家代表表示热烈欢迎,并明确中国科学院下一步知识产权工作的重点方向。他强调,要围绕“两高一有”的目标,推动科技成果从点状转向面向终端应用的体系化布局,以实现创新价值的最大化。国科大知识产权学院副院长、教授闫文军代表主办方感谢各位专家的到来,并表示中国科学院知识产权法律咨询平台将持续深化服务,聚焦科研单位与产业界的实际需求,为科技成果转化与知识产权运用提供全流程支撑。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纪委委员、财务处处长朱春丽结合税务工作实操经验,深入剖析了科技成果转化中关联交易的合规性边界与资产管理要点。国科大知识产权学院知识产权系主任、副教授尹锋林作为与谈人指出,科技成果转化的关联交易具有特殊性,主体以科学家、科研人员为主,客体多为课题成果且价值评估难度大,而现行规则多沿用《公司法》对五类主体的规定,尚未充分体现其特性。他建议各单位需制定针对性办法,明确关联交易范围与审理程序。

        国科大知识产权学院教授,国科大法律事务室主任罗先觉,对《重大科技项目知识产权协议》(以下简称《知识产权协议》)进行系统解读,他从《知识产权协议》的使用说明、文本结构及具体内容逐一分析,为重大项目知识产权的归属、使用与利益分配提供了清晰指引。国科大知识产权学院副教授张艳作为与谈人,对《知识产权协议》的注意要点作进一步补充。

        陕西稼轩律师事务所副主任、高级合伙人曹鹏以“科技成果转化权益分配新思考”为题,结合2015年《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修订背景与实务案例,提出将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纳入交易结构框架分析的思路。他重点分享了关于奖励激励、成果共有、税收优惠三大问题的思考。闫文军在与谈中表示,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的关键在于规则设计的合理性,既要厘清所有权的问题,更要通过规则创新平衡各方利益;对于税收问题,需在依法纳税基础上探索合理避税路径,同时推动不合理规则的优化完善。

        会议第二阶段由尹锋林主持。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知识产权研究部主任赵亚娟从存量专利盘活的背景出发,分析了存量专利转化运用方向,并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在存量专利转化盘活支撑方面的具体工作。国科大知识产权长聘助理教授张亚峰作为与谈人,从“专利从哪来”“专利到哪去”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分享了两点心得体会,一是专利转化要重视产业、领域、技术的差异化;二是专利成果转化需考虑区域差异,因地制宜制定策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陈超详细介绍了科大模式的探索历程,从组织推进、基金支持、企业管理、总体成效以及其他考虑等方面分享了经验。唐素琴在与谈中肯定了该模式的前瞻性,认为其对科研单位赋权改革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知识产权办公室主任任婧聚焦著作权实践痛点,从职务作品的著作权归属、其他创作情境下的著作权归属及权益保护、使用与风险防控到著作权与成果转化,分享了多个实践问题的解决思路。国科大知识产权学院副教授刘朝作为与谈人特别指出,AI时代下软件著作权的特殊性日益凸显,开源软件的使用风险将进一步放大,需要引起大家共同注意。

        会议第三阶段,来自多个研究所及企业的科技管理人员就科技成果转化的实务问题开展圆桌论坛。在随后的座谈交流环节,大家围绕科技成果赋权、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其他相关实务问题进行了讨论。

        本次研讨会深入剖析了科技成果转化在关联交易、权益分配、专利盘活、著作权保护等环节的挑战,凝聚了来自实务界的经验共识。作为中国科学院知识产权法律咨询平台推动生态建设的重要举措,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为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搭建了协同平台,也为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供了可操作的路径。未来,各方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持续深化合作,共同推动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生态系统,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地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