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一德:打通专利转化关键堵点

  • 发布者: IPer
  • 创建时间: 2024-01-24
  • 7365

        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知识产权局局长会议上,有关人士表示,2023年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势头良好,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加速推进,支撑产业发展效能快速提升。2023年,全国专利商标质押融资额达8539.9亿元,同比增长75.4%,惠及企业3.7万家。知识产权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市场,是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桥梁和纽带。提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效益,需深入开展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促进专利链与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知识产权对科技创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激励创新研发。知识产权可为创新投资和产出提供财产权保障,激励经营主体广泛投资开展原始性创新、开拓性创新、颠覆性创新。二是推动技术转移转化。作为创新成果的财产权,知识产权关联创新与市场,技术转移转化在市场交易中依靠知识产权质押、许可、交易等环节实现,政府对技术成果转化调整的过程即体现为知识产权治理的过程。

  改革开放40多年来,随着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的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激励创新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但知识产权推动技术转移转化的潜能却未充分释放。我国从一无所有建立起了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知识产权制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建立起符合实践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专利数量和规模取得了巨大成就,一跃成为全球知识产权大国。据统计,我国专利申请量已连续多年居全球第一位;2023年,我国全年授权发明专利92.1万件,受理PCT国际专利申请7.4万件,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499.1万件,一系列数量指标均居全球前列。

  然而,专利转化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对接市场需求方面存在短板和不足,导致知识产权整体上存在“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矛盾;在庞大的专利数量中高质量专利相对缺乏,专利成果转化率低,尤其高校科研院所存在大量“沉睡”专利,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存在市场不活跃、成交量不大、业务拓展困难等问题。如何充分利用知识产权,将创新过程与市场需求深入衔接,将过去积累的庞大知识产权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打通专利转化关键堵点,成为制约我国迈向知识产权强国的瓶颈。

  近年来,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举措集中推动专利转化运用,包括专利法实施细则及《专利审查指南》《规范申请专利行为的规定》《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等。在立法层面,专利法实施细则等明确了专利开放许可制度的实施程序、条件,强化了专利行政部门的公共服务义务,要求其完整、准确、及时发布专利信息,实现专利数据资源开放共享、互联互通,为专利转化运用提供了制度基础;在政策规划层面,《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从创新主体、创新产业、产品应用等层面全方位布局专利转化,面向关键堵点明确了政府、国有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主体责任,为建立高效顺畅的专利转化运用市场体系提供了系统规划。通过政策的有效支持,知识产权市场化运营机制正在不断健全。

  发展知识产权的根本目标在于推动科技创新、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的实施无法仅从知识产权创造、保护等孤立维度进行单点发力,而必须建立系统性思维,以科技创新实践和市场需求作为根本导向,协同发挥好知识产权激励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桥梁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双向奔赴”。应继续深化完善专利运用促进机制,加速推动实施专利开放许可、财政资助专利成果强制许可,健全全国知识产权交易市场、搭建知识产权运营平台,开展知识产权金融创新,通过质押融资、专利保险、证券化等多种方式促进专利资产流转。发展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完善资产评估、成果推广应用、转让许可、多元纠纷解决等公共服务链条,降低市场交易成本。

  本文转载于《经济日报》2024年1月24日,原文链接:https://proapi.jingjiribao.cn/readnews.html?id=300347